論文筆記(二)以歷程剖析優勢觀點與網絡合作的關係

MonMonLee
Nov 13, 2020

--

pic. by https://www.pinterest.com/pin/300826450114465741/

自Charles Rapp及Ronna Chamberlain將優勢觀點在精神障礙者的服務開闢新路,便能展望優勢觀點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性及彈性,因為優勢觀點從關注問題轉向滋養個人的潛力及優勢(Weick, Rapp, Sullivan & Kisthardt,1989)。

優勢觀點如何成為社會工作對於病理及問題取向的反動?其中有什麼樣的概念及精神?這些元素又如何與本研究「網絡合作」有所關聯?讓我們從優勢觀點的發展歷程說起。

社會工作的理論發展

Weick, Rapp, Sullivan & Kisthardt(1989)的文章從社會工作的理論發展及價值核心作為切入點,闡述社會工作的歷史脈絡隨著年代更迭,工作者們的服務焦點大多聚焦於問題與「解決」問題。

當芮治孟(Mary Richmond)的出版的「社會診斷(Social Diagnosis)」問世後,社會工作朝向以「更專業」的取向服務,也開啟社會工作理論的建構;社會工作理論歷經了向社會學、心理學「外借理論」的時期,尤其透過心理學的諮商及診斷概念,確立了後續以實證為基礎、問題導向的服務模式(謝秀芬,2005),而在1960至1980年代,系統理論、生態觀點與生活模式理論的誕生展現了社會工作對於個人及家庭整體系統的關注,而1980年代後社會工作理論及服務方法邁向多元,例如女性主義、優勢觀點及後現代理論等(林萬億,2016),但由於新公共管理主義對於績效的重視,使社會工作者聚焦於問題解決;Weick, Rapp, Sullivan & Kisthardt(1989)指出「人們的問題成為專業者存在的理由,它創造了專業助人中隱藏的邏輯及令人感到疑惑的結果(p.351)」,服務使用者的問題蘊含了專業工作者的專業來自於「解決問題」,因此社會工作便開始尋找人群中共有的「問題」,而非個人身上的優勢與特質,對於問題的評估也將導向個人歸因,這使得個人即便接受服務,也並未增加改變能力,而是永無止境的尋求外界協助,依賴工作者的專業判斷及對於問題的系統性處遇。

以問題為導向的服務

透過上述的歷史脈絡,可以發現以問題為導向的社會工作,使服務使用者依賴社工的「專業服務」,而這樣的服務似乎蘊含著社工的專業建構在「解決問題」上,社會工作的精神與價值僅有解決問題嗎?

功能學派(Functional Theory)創始者之一的Otto Rank認為意志(will)是力量,工作者應該透過服務,協助服務使用者展現意志(摘Dunlap,1996);Smalley(1967)表示社會工作的目的是解放個人力量、尊重個人價值與尊嚴(引自Weick, Rapp, Sullivan & Kisthardt,1989)。

綜合上述,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應該來自於對於人性價值的肯定、服務使用者生活的讚美,助長服務使用者身上原有的優勢,使其獲得力量產生改變動機,但由於社會工作整體對於問題的重視,使得當今社會工作面臨「負面標籤效應與責備受害者」、「著重環境缺失」與「不切實際的連續性照顧理念」等議題(宋麗玉,2008)。

在問題中合作的工作者們

順此脈絡而下,進行網絡合作的工作者似乎也處在這樣的氛圍中合作,合作失敗會互相咎責,因此出現合作阻礙、系統封閉的狀況,承Whittington(2003)所述「人們不總是扮演服務中的使用者或服務使用者,有時候會互相替換(p.42)」,網絡的合作中服務使用者與工作者似乎在同樣的位置游移,儘管兩者有所差別,但在網絡合作中工作者有時如同服務使用者,嘗試透過網絡合作取得資源以滿足自身需求(例如服務使用者的需求、結案的需求)。

我認為,優勢觀點若要用於網絡合作,應同時實施於合作對象及自身兩面向上,不僅需要看見合作對象的優勢及力量,也須要透過充權自身達到「雙向復元」,發現自身及對方的在合作中的優勢是同等重要的,如此才能從心展現尊重、同感(compassion)和非批判的態度(引自宋麗玉、施教裕,2008),加以促進合作。

個人反思

最近總覺得社會工作者有時候很像保險推銷員,不斷推銷自己的商品(服務)可以為顧客帶來多大的益處、為人生增添多少色彩,我們不光想要快點把自己的商品快點賣出去(因為我們有業績壓力),也同時存在著「他們有問題、需要我們幫助」的視野,眼光所及之處盡是問題、案主是毒瘤、合作夥伴有問題、最後最後,變成「我有問題」,懷疑自己為何無法處理無窮無盡的社會問題,懷疑自己是否能身任這份工作。

我對於優勢觀點的認識僅止於過往訪談實務社工、參與研究及課程,較無法親身體驗優勢觀點對實務的作用性,因為我明白基於管理主義下的業績壓力、量化的以證據為基礎的服務中,優勢觀點無法讓社工「更有效率」的處理個案狀況,社工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如同政府的工具、國家給配社會福利的窗口,但真的如此嗎?在汪淑媛(2013)《藝術與社會工作》中說到,要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不光只需要社會科學的協助,其中最基本對於愛人的熱忱、落實社會正義以及對於不同人個別化的服務及關懷存在於每一個社會工作者的心中。

因此,我無法苟同這些富有利他主義精神的社會工作者們是全然工具性的,也無法看著這些抱有熱情的社會工作者(包含我自己)被體制吸收影響後,心中美好的特質燭盡光窮,認為「這就是現實世界」,因為如果現實是如此殘忍,為什麼這些工作者在過程中會歷經痛苦及掙扎?為什麼不直接接受現實就好?因為那些在服務過程中所接收到的感謝及轉變,是在沒有溫度的體制中最有力量的光。

優勢觀點目前成為我面對這看似冰冷、權力壓迫的體制中的一盞火苗,並嘗試用此觀點切入成為社會工作與他者合作的策略之一。

--

--

MonMonLee

From social work to data analyst. Eexploring the limitless possibilities of cross-disciplinary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