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筆記(一):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與研究方法

MonMonLee
May 4, 2020

--

在文獻中,一個研究的設計與方式與方法論有關聯(曾仁杰,2004),而方法論又涉及認識論,認識論則受本體論影響,所以在設計研究方法及步驟前,應先了解方法論、認識論及本體論為何。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

在我為數不多的閱覽文獻中,綜觀碩士論文,關於研究方法章節,幾乎不會有學生在文獻中論述本體論、認識論,頂多提到些許的方法論,通常僅需交代研究方法及步驟;在此可瞥見學術界對於碩士生及博士生的要求差異,博士生大多會被要求論述研究的本質及找尋知識的方法,碩士生僅需要提出應用的研究方法即可。

那為什麼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了解這些呢?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總有對於自己研究莫名的不安,無法清楚定義自己的研究的位置,我的研究該擺放在層次?我要怎麼汲取出研究結果?別人的論文都不是我要的研究方式,我該怎麼辦?

潘慧玲(2003)指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隨時代更迭的典範不同,是多元典範並存的,研究者需要了解不同典範概念,唯有了解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本質及差異,才能合宜地運用方法進行社會現象的探究;因此,為了盡可能的縮短我與未知的距離,在眼前所及的範圍中努力認清自己腳下的路,啊對了,就像為自己點起一盞微弱的燈一般,了解本體論及認識論是我減敏感的歷程,希冀了解這些後,能以較廣的層次看待自己的論文,加速找到適合自己研究的參考文獻。

而目前的研究架構如下:

研究架構

參考文獻以曾仁杰(2004)《邁向復元之路 — 優勢觀點社會工作處遇關係之內涵與歷程研究》為主,合併其他參考論文。

什麼是本體論?

本體論(ontology)就是在探討事物的本質與存在,按照國家教育院的注釋,本體論是「探討實體之最高性質的學說或科學」,總而言之就是了解事物存在的本質為何,是屬於哲學中「形上學」的研究領域(也有一說形上學等於本體論),關於本體論,不同學者及領域對其的命名及概念相差甚遠,而溫瑞烘(2008)指出,最常被引用的本體論概念為Gruber(1993)的定義,認為本體論就是「概念化的顯性規範」;回到碩士研究生在研究方法課程中所學,「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為進行研究前對於研究關鍵概念之名詞解釋及概念定義,有了定義,研究才能加以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思考研究方法及架構,換而言之,研究者必須透過無論是實地觀察及文獻參考,先行定義出自己想要研究的事物及對象(所以我必須先能大略定義出自己要研究的事物)。

而在探討「何為真理」的面向上,能概括成兩種觀點,一為「真理是永恆不變的(being)」,二是「真理是不斷在變化的,不斷變動的動態平衡就是真理(becoming)」(反思:對於社會科學而言,真理是否比較接近後者?

文獻中同時提到,Lincoln(2000)將本體論分為五種類型:素樸的實在論(naïve realism)、辯證的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歷史的實在論(historical realism)、相對論(relativism)以及參與互動的實在(participative reality);在前三種實在論(實在主義)中,前兩者相信世上存在著絕對的真理(being),歷史實在論、相對論及參與互動的實在論則是認為真理是於價值觀、在地獨特架構(文化?)及參與互動中誕生的,接近becoming的概念。

回到自己的論文,我要探討的是運用優勢觀點的社會工作者,如何在工作場域中和網絡單位進行合作,因此以本體論而言,應該趨近於「參與互動的實在論」,我希望的研究為探測「互動關係」,是屬於在特定脈絡下(運用優勢觀點的社會工作場域)所產生的互動(網絡合作)。

未完待續…

--

--

MonMonLee
MonMonLee

Written by MonMonLee

From social work to data analyst. Eexploring the limitless possibilities of cross-disciplinary work."

No responses yet